中醫藥地位在攀升

本文已影響2.59W人 

中國政府部門已在上海、浙江等地正式啓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決心在全國建立一套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中醫藥地位在攀升

“治未病”,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內涵歷經數千年洗練已發展爲:預防疾病發生——如果疾病已經發生,就通過控制處理,不使它嚴重或蔓延——如果已經康復,就防止疾病復發。

在“治未病”中,中醫的服務對象將由病人爲主拓展爲病人、亞健康人和健康人,服務範圍由醫療爲主拓展到醫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各領域。

中國衛生部門的官員說,中國正在建設中的全民健康保障體系,追求的是人的高層次、高水平健康,而將中醫藥納入進來,作爲不可或缺的醫療技術支撐,可彌補西醫的缺陷和不足。

中共十七大報告在有關“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論述中,提出要“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曾指出,要加強對中醫學“治未病”理念的思考和研究,進一步凸顯其防患於未然的重要價值。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開展了中醫“治未病”試點工作,創建了以健康文化爲基礎、健康管理爲核心、健康保險爲保障的“KY3H健康保障模式”,並獲國家1000萬元經費支持。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中共十七大作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戰略部署後,加快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將是今後一個時期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重點工作,核心就是探索深化“治未病”健康工程。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還將於本月25日在北京舉行首屆“治未病”高峯論壇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啓動儀式,以推動這項工作深入廣泛開展。

11日,上海市在試點的基礎上,正式啓動“治未病健康工程”。目前,上海、浙江等地中醫院紛紛籌建“治未病”中心,搭建服務平臺。

藉助中醫體質辨識、聽音辨病等一系列價格低廉、簡便易行的手段,爲個人建立動態的體質狀況檔案,提供全方位反映個人健康狀態的報告,量身定製個性化養生調理方案,幫助選擇有針對性的健康維護方式。

同時,藉此對人羣進行鑑定與辨識,篩查易感致病因子和易患病,掌握疾病傳播變化的規律和發展趨勢。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林水淼表示:數千年來,中國中醫養生醫學和治療醫學同步發展,和西醫在臨牀治療上各有千秋。中醫學天人合一、保健養身的理論和技術體系,“簡、便、廉、驗”的特點,在“治未病”中大有可爲。

世界衛生組織進行的全球調查顯示:目前,疾病人羣佔20%,亞健康人羣佔75%,健康人羣僅爲5%。對人的健康和壽命來說,生活方式和行爲起的作用佔60%,居於主導地位,醫療僅佔8%。只要有效改善生活方式,80%的心臟病和糖尿病、70%的中風、50%的癌症可以避免。

疾病譜的改變,全球性的心臟病、高血壓、腫瘤等慢病蔓延,耗費的人力、物力日益龐大,也爲中醫在預防保健領域和西醫各競所長提供了廣闊舞臺。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慢病死亡人數已達總死亡人數的80%,60%的門診病人爲慢病患者,約25%的城市居民患各種慢病。

林水淼指出,發揮中醫“治未病”的獨特優勢,通過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干預,降低醫療費用,讓人人享有健康,將是大勢所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