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理論科學嗎 父母應該刻意訓練孩子“延遲滿足”嗎

本文已影響1.89K人 

關於“延遲滿足”的概念,相信一些家長有過一些瞭解,甚至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也有用到過,那麼,“延遲滿足”理論科學嗎?父母應不應該刻意訓練孩子“延遲滿足”呢?本站小編就來說一說。

什麼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爲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它的發展是個體完成各種任務、 協調人際關係、 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

“延遲滿足”理論科學嗎 父母應該刻意訓練孩子“延遲滿足”嗎

“延遲滿足”理論科學嗎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

這個實驗是這樣的,實驗地點是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裏的一間幼兒園。

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裏,桌子上的托盤裏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爲獎勵,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

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頗爲難熬。有的孩子爲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則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後按了鈴”。

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差不多有15分鐘的時間。

“延遲滿足”理論科學嗎 父母應該刻意訓練孩子“延遲滿足”嗎 第2張

這個實驗說明: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強,他們能夠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爲,抑制衝動,抵制誘惑,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的實現。

這個科學實驗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因爲在這個過程中,都是孩子自己主動延遲或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

雖然延長滿足是具有科學依據的,但是並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家長爭相效仿的教育之道,在孩子的教育中,大多數是父母替孩子做出了決定,這樣肯定也是違背了“延遲滿足”的。

父母應不應該刻意訓練孩子“延遲滿足”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不宜刻意訓練爲之,因爲在實驗的過程中,整個行爲判斷都是孩子自身做出的決策,而父母刻意訓練反而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1、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感。

父母刻意延遲滿足,孩子認爲本可以滿足而不滿足,是故意刁難自己,造成孩子不信任父母;

2、過度壓抑孩子需要。

當過於壓抑孩子的需求時,一旦有機會滿足,反而貪慾更大、無節制;

3、教育變成了講條件。

孩子會以爲父母刻意延遲滿足是在“講條件”,孩子也養成了做事時跟父母“講條件”的習慣;

4、孩子會認爲反正父母不會滿足自己,壓抑自己的需要,養成過度剋制的習慣,長大後不敢爭取自己的利益,也很難去拒絕別人的要求。

“延遲滿足”理論科學嗎 父母應該刻意訓練孩子“延遲滿足”嗎 第3張

另一方面,父母僅通過玩具和零食來訓練延遲滿足,而這些物質誘惑對於幼兒來說往往要求過高,父母很難把握合適的度,如什麼時候應該延遲滿足,精神方面是否要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這些都是應該考慮的問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